关于汝人说瓷(三)的讨论正在各大平台持续发酵 ,我们精心筛选了最新资讯,希望能为您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
1 、汝瓷的美在中国文化里面,每一件器物 ,都不是简单的物品。首先是道,然后是器,最后才是用。
瓷,是金、木、水 、土、火的奇妙交会 ,所有这些因素,唯有在心灵上,才能得到升华 ,达到入微入神的唯美意境 。
不同的瓷器,有不同的精神内涵。
同样是青花瓷。元青花的图案以卷草纹、缠枝花卉纹为主,因为元人是游牧民族 ,水草是他们的生命的来源。他们的眼中,是辽阔的大地、无际的苍穹,其器型饱满 ,磅礴,浑圆 。明青花的图案则是文人的情调,梅 、兰、竹、菊 ,渔 、樵、耕、读,山中宰相,林下高士,等等。
汝瓷既不以炫色取胜 ,也不借助图案说话。
汝瓷就是瓷自已 。
它一动不动,与你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它一默如雷,令你的心情不自禁开始颤抖 ,震荡不已。
汝瓷的哲学意蕴更为深邃 、本真,是禅、儒、道的合一 。
2 、为什么是在汝州
汝州的位置很独特。地处中原西南一隅,伏牛山、嵩箕山 ,两条山脉南北相抱;西北天门有阙,与西安、洛阳两大帝都相交通;东南地户敞开,与江淮 、江汉两大平原相连接。
汝州既居于文明的中心 ,又非四战之地;既是世外桃源,又与外交通无阻;既适合高士隐修,又能不失时机 ,把所体悟的之“道 ”奉献出来 。
在远古,汝州有两位隐士,一位是黄帝的老师广成子,一位是尧、舜的老师许由 ,对华夏文明的诞生和成熟有着伟大的贡献。
东汉、西晋、北魏 、唐,洛阳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汝州则是朝廷的后花园。
东汉 ,佛教还没有流行,就有僧人在汝州风穴寺弘法 。
北魏时期,南朝梁武帝的国师宝志和尚 ,从建康经安徽天柱山,一路到洛阳行化。在汝州停留,讲《法华经》。今法行寺 ,原名“法华寺”,即是为纪念宝志和尚而建。寺内有宝志和尚的衣冠冢,唐代建法行寺塔 。
唐开元年间 ,天台宗的贞禅师在洛阳弘法,因都市喧嚣,来到汝州风穴寺静坐参禅。圆寂后,被唐玄宗封为“天台七祖”。
五代十国 ,天下大乱,汝州安定 。临济宗第三代的两位高僧同时来到汝州,一位是南院(南禅寺)慧顒禅师 ,一位是西院(西禅寺)思明禅师。南院慧顒的弟子延沼开悟后,在风穴寺弘法,将命悬一线的禅法发扬光大。一时 ,汝州成为天下僧人心目中的圣地 。《风穴志略》云:“至南院以下,皆佛祖正传,灯灯相续。彪炳史录者 ,虽曰不尽出于风穴,然源流相承,肩比踵接 ,汝海宗风,一时独盛。固亦法运中云龙风虎之会也欤! ”
3 、北宋的汝州与宫廷
到了北宋,中国的政治中心在汴京与洛阳之间 。汝州为直隶州,与东、西两京成鼎足之势。政治斗争中失意的元老如文彦博、司马光 、富弼等人多居住洛阳养老。汝州则是朝中大臣的贬谪之地 ,即将起用的大臣临时落脚之地,也是政坛新秀的培养之地 。名臣硕儒、才子文豪,如吕端、杨亿 、富弼、王素、王随 、欧阳修、程颢、程颐、范纯仁 、章惇、张商英、苏轼 、苏辙、黄庭坚、张耒 、蒋之奇等等 ,都在汝州任职、访友。
这些文化精英,来到汝州,无论是贬谪还是升迁 ,是投亲还是游玩,都有一个相同的爱好,就是寻访高僧 ,参禅问道。
宰相王随(约975—1033),拜谒风穴延昭的弟子首山省念禅师,得言外之旨。临终前手书一偈曰:“画堂灯已灭 ,弹指向谁说 。去住本寻常,春风扫残云。”
翰林杨亿,真宗年间任汝州知州,拜访延沼的法孙广慧元琏禅师。杨亿自负才高 ,见面就说:“布鼓当轩击,谁是知音者?”三言两语,杨亿不知如何回答了 ,唯唯诺诺 。元琏一笑:“草贼大败。”
两人谈到深夜,杨亿说:“我曾问云岩寺的谅禅师:‘两个大虫相咬时如何?’谅禅师说:‘一合相。’我觉得不恰切,不知如何回答 。 ”元琏做了个拽鼻子的手势 ,说:“这畜生,还要继续蹦跳!”
杨亿一下子恍然大悟,作偈子云:
八角磨盘空里走 ,金毛狮子变作狗。
拟欲将身北斗藏,应须合掌南辰后。
杨亿常游风穴寺,有《听珍珠泉》诗一首:
何须十斛买明珠 ,滴沥泉声迥不殊 。
蠙腹从来归大壑,骊龙颌下发清癯。
潇疎滴滴侵诗思,历落声声空古寺。
夜梦不成惊雪喷,起唤苍头风扫字 。
君不见 ,胸中泄出银河万丈高,收拾明珠献圣朝。
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都在汝州游学 、讲学。史料中说:“程正叔晚阅内典,遇元琏而始明此学。”就是说 ,程颐拜见汝州高僧广慧元琏后,学问大进 。
范仲淹之子范纯仁,赋诗赞颂汝州的温泉 ,禅意盎然:
山前阴火煮灵源,昔日曾临万乘尊。
历尽兴亡皆如此,不随世俗变寒温。
风穴寺子孙遍布大江南北 ,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非常巨大 。范仲淹、欧阳修、周敦颐 、驸马李遵勖、王安石、苏轼、苏辙 、程颢、程颐、张商英 、王韶、黄庭坚等都是开悟的居士、风穴寺一脉的俗家弟子。
有两位汝州高僧被迎请到了皇宫,尊为国师。
真禅师是最早追随延沼的弟子之一,在风穴寺管理菜园 ,得道后住汝州城区的广慧寺 。仁宗皇帝将他请到皇宫阅藏,赐紫“广慧真 ”。
一天夜里,仁宗梦见景德寺门口,有一龙蟠地 ,惊觉。内侍臣赶去查看,见一位禅师正在呼呼大睡 。一问,原来是广慧元琏禅师的弟子道隆。内侍归奏皇帝:“此吉徵也。”
次日 ,召道隆至便殿,问宗旨,龙颜大悦 ,留在宫中,谈经论道,偈句酬唱 ,礼遇特厚,赐号“应制明悟禅师” 。道隆屡屡乞归山林,仁宗不允 ,于曹门外建精舍,赐号“华严禅院 ”。
这些高僧 、大臣,把风穴禅法带到了宫廷,对北宋朝野上下的精神世界有极大的影响。
同时 ,他们也将皇家的气象、高雅的文风带到了汝州,大大提升了汝州人的文化品味和审美眼光。汝州知州王寀乃襄敏公王韶之子,将朝中二品大员以上家庭才会拥有的阁帖重新编辑 ,刻在汝州,成为汝州子弟乃至天下士子读书习字、明经知义的范本 。史料记载,拓帖的人络绎不绝 ,年拓万份,让汝州的官员苦不堪言。就是说,刻《汝帖》的石头一刻钟也没闲过 ,不到二十年,石头就被打裂了。
4 、汝瓷,为什么那么美
很多陶瓷的研究者查阅史料 ,却没有发现汝州像景德镇官窑那样,有朝廷派来的陶瓷监造官员 。
汝瓷的诞生,是基于其丰厚的文化土壤。
禅僧的宁静的心灵,与官员士大夫忧国爱民的儒家情怀 ,文人墨客高雅的审美眼光,赋予了汝瓷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
纯净,与禅者高洁的心灵相通 。
绿色 ,象征者儒家生生不息的生命哲学。
生机勃勃,而又干干净净。汝瓷的釉色,天青、豆绿、月白等等 ,都是在这两极之间游动,加上神秘莫测的开片,形成了汝瓷幽静深邃的风韵 。
人们常说汝瓷反映了幽玄的道家思想。
这样的审美判断 ,虽说简单化了一点。从视觉印象上来说,倒也准确,
道家讲性命双修 。性者 ,人的干净的天性;命者,生命。广成子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 ,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这正是汝瓷所表达出的意境 。广成子又说:“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 ,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至阳 ”与“至阴”之原,正契合了儒家生命哲学与禅宗心灵哲学的两极。
哲宗时代 ,汝瓷就极受文人与禅者欢迎 。慧洪禅师喜欢斗茶,《无学点茶乞诗》:“盏深扣之看浮乳,点茶三昧须饶汝。”饶即饶州 ,指景德镇瓷,汝即汝州,指汝瓷。苏轼 、苏辙、黄庭坚、张商英等都是慧洪的好朋友 ,又都是饮茶斗茶的高手 。
王寀是大儒,也“唯好延道流 ”。当时,宋徽宗正尊崇道教,宠爱道士林灵素。林灵素本是苏东坡的书僮 ,弃儒修道 。
林灵素敬慕王寀的道行,王寀却耻其为人。《宋史》载,林灵素“自度技不如 ,愿与之游,拒弗许”。《挥尘后录》称:“辅道(王寀)尝对别客谓灵素太诞妄 。”后王寀遭林灵素陷害致死。
在王寀任汝州知州期间,正是汝官窑的鼎盛时期。他说:“来汝逾年 ,吏民习其疏拙,不堪委以事。”他的为官之道,正是道家的“无为而治 ” 。
正是因为有了禅宗、理学 、道家的文化滋养 ,使汝瓷从青瓷中脱颖而出。
与其“长兄”耀州瓷相比,它不再是质朴沉郁的青绿色,而发出了圣洁的灵光。
与其“孪生兄弟”钧瓷相比 ,由汝钧不分,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一个五颜六色,热闹,艳丽;一个单纯 ,沉静,高雅。
?
?
本文已完1、汝瓷的美
在中国文化里面,每一件器物 ,都不是简单的物品。首先是道,然后是器,最后才是用 。
瓷 ,是金、木 、水、土、火的奇妙交会,所有这些因素,唯有在心灵上 ,才能得到升华,达到入微入神的唯美意境。
不同的瓷器,有不同的精神内涵。
同样是青花瓷 。元青花的图案以卷草纹 、缠枝花卉纹为主 ,因为元人是游牧民族,水草是他们的生命的来源。他们的眼中,是辽阔的大地、无际的苍穹,其器型饱满 ,磅礴,浑圆。明青花的图案则是文人的情调,梅、兰 、竹、菊 ,渔、樵 、耕、读,山中宰相,林下高士 ,等等 。
汝瓷既不以炫色取胜,也不借助图案说话。
汝瓷就是瓷自已。
它一动不动,与你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它一默如雷 ,令你的心情不自禁开始颤抖,震荡不已 。
汝瓷的哲学意蕴更为深邃、本真,是禅、儒 、道的合一。
2、为什么是在汝州
汝州的位置很独特。地处中原西南一隅 ,伏牛山、嵩箕山,两条山脉南北相抱;西北天门有阙,与西安 、洛阳两大帝都相交通;东南地户敞开,与江淮、江汉两大平原相连接 。
汝州既居于文明的中心 ,又非四战之地;既是世外桃源,又与外交通无阻;既适合高士隐修,又能不失时机 ,把所体悟的之“道 ”奉献出来。
在远古,汝州有两位隐士,一位是黄帝的老师广成子 ,一位是尧、舜的老师许由,对华夏文明的诞生和成熟有着伟大的贡献。
东汉 、西晋、北魏、唐,洛阳是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 ,汝州则是朝廷的后花园 。
东汉,佛教还没有流行,就有僧人在汝州风穴寺弘法。
北魏时期 ,南朝梁武帝的国师宝志和尚,从建康经安徽天柱山,一路到洛阳行化。在汝州停留,讲《法华经》 。今法行寺 ,原名“法华寺”,即是为纪念宝志和尚而建。寺内有宝志和尚的衣冠冢,唐代建法行寺塔。
唐开元年间 ,天台宗的贞禅师在洛阳弘法,因都市喧嚣,来到汝州风穴寺静坐参禅 。圆寂后 ,被唐玄宗封为“天台七祖”。
五代十国,天下大乱,汝州安定。临济宗第三代的两位高僧同时来到汝州 ,一位是南院(南禅寺)慧顒禅师,一位是西院(西禅寺)思明禅师。南院慧顒的弟子延沼开悟后,在风穴寺弘法 ,将命悬一线的禅法发扬光大 。一时,汝州成为天下僧人心目中的圣地。《风穴志略》云:“至南院以下,皆佛祖正传,灯灯相续。彪炳史录者 ,虽曰不尽出于风穴,然源流相承,肩比踵接 ,汝海宗风,一时独盛 。固亦法运中云龙风虎之会也欤! ”
3、北宋的汝州与宫廷
到了北宋,中国的政治中心在汴京与洛阳之间。汝州为直隶州 ,与东 、西两京成鼎足之势。政治斗争中失意的元老如文彦博、司马光、富弼等人多居住洛阳养老 。汝州则是朝中大臣的贬谪之地,即将起用的大臣临时落脚之地,也是政坛新秀的培养之地。名臣硕儒、才子文豪 ,如吕端 、杨亿、富弼、王素 、王随、欧阳修、程颢 、程颐、范纯仁、章惇 、张商英、苏轼、苏辙 、黄庭坚、张耒、蒋之奇等等,都在汝州任职、访友。
这些文化精英,来到汝州 ,无论是贬谪还是升迁,是投亲还是游玩,都有一个相同的爱好,就是寻访高僧 ,参禅问道 。
宰相王随(约975—1033),拜谒风穴延昭的弟子首山省念禅师,得言外之旨。临终前手书一偈曰:“画堂灯已灭 ,弹指向谁说。去住本寻常,春风扫残云 。”
翰林杨亿,真宗年间任汝州知州 ,拜访延沼的法孙广慧元琏禅师。杨亿自负才高,见面就说:“布鼓当轩击,谁是知音者?”三言两语 ,杨亿不知如何回答了,唯唯诺诺。元琏一笑:“草贼大败。 ”
两人谈到深夜,杨亿说:“我曾问云岩寺的谅禅师:‘两个大虫相咬时如何?’谅禅师说:‘一合相 。’我觉得不恰切 ,不知如何回答。”元琏做了个拽鼻子的手势,说:“这畜生,还要继续蹦跳!”
杨亿一下子恍然大悟,作偈子云:
八角磨盘空里走 ,金毛狮子变作狗。
拟欲将身北斗藏,应须合掌南辰后 。
杨亿常游风穴寺,有《听珍珠泉》诗一首:
何须十斛买明珠 ,滴沥泉声迥不殊。
蠙腹从来归大壑,骊龙颌下发清癯。
潇疎滴滴侵诗思,历落声声空古寺 。
夜梦不成惊雪喷 ,起唤苍头风扫字。
君不见,胸中泄出银河万丈高,收拾明珠献圣朝。
理学家程颢 、程颐兄弟都在汝州游学、讲学 。史料中说:“程正叔晚阅内典 ,遇元琏而始明此学。 ”就是说,程颐拜见汝州高僧广慧元琏后,学问大进。
范仲淹之子范纯仁 ,赋诗赞颂汝州的温泉,禅意盎然:
山前阴火煮灵源,昔日曾临万乘尊 。
历尽兴亡皆如此,不随世俗变寒温。
风穴寺子孙遍布大江南北 ,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非常巨大。范仲淹、欧阳修 、周敦颐、驸马李遵勖、王安石 、苏轼、苏辙、程颢 、程颐、张商英、王韶 、黄庭坚等都是开悟的居士、风穴寺一脉的俗家弟子。
有两位汝州高僧被迎请到了皇宫,尊为国师 。
真禅师是最早追随延沼的弟子之一,在风穴寺管理菜园 ,得道后住汝州城区的广慧寺。仁宗皇帝将他请到皇宫阅藏,赐紫“广慧真”。
一天夜里,仁宗梦见景德寺门口 ,有一龙蟠地,惊觉 。内侍臣赶去查看,见一位禅师正在呼呼大睡。一问 ,原来是广慧元琏禅师的弟子道隆。内侍归奏皇帝:“此吉徵也 。”
次日,召道隆至便殿,问宗旨 ,龙颜大悦,留在宫中,谈经论道,偈句酬唱 ,礼遇特厚,赐号“应制明悟禅师”。道隆屡屡乞归山林,仁宗不允 ,于曹门外建精舍,赐号“华严禅院 ”。
这些高僧、大臣,把风穴禅法带到了宫廷 ,对北宋朝野上下的精神世界有极大的影响 。
同时,他们也将皇家的气象、高雅的文风带到了汝州,大大提升了汝州人的文化品味和审美眼光。汝州知州王寀乃襄敏公王韶之子 ,将朝中二品大员以上家庭才会拥有的阁帖重新编辑,刻在汝州,成为汝州子弟乃至天下士子读书习字 、明经知义的范本。史料记载 ,拓帖的人络绎不绝,年拓万份,让汝州的官员苦不堪言 。就是说,刻《汝帖》的石头一刻钟也没闲过 ,不到二十年,石头就被打裂了。
4、汝瓷,为什么那么美
很多陶瓷的研究者查阅史料 ,却没有发现汝州像景德镇官窑那样,有朝廷派来的陶瓷监造官员。
汝瓷的诞生,是基于其丰厚的文化土壤。
禅僧的宁静的心灵 ,与官员士大夫忧国爱民的儒家情怀,文人墨客高雅的审美眼光,赋予了汝瓷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 。
纯净 ,与禅者高洁的心灵相通。
绿色,象征者儒家生生不息的生命哲学。
生机勃勃,而又干干净净 。汝瓷的釉色 ,天青、豆绿 、月白等等,都是在这两极之间游动,加上神秘莫测的开片,形成了汝瓷幽静深邃的风韵。
人们常说汝瓷反映了幽玄的道家思想。
这样的审美判断 ,虽说简单化了一点 。从视觉印象上来说,倒也准确,
道家讲性命双修。性者 ,人的干净的天性;命者,生命。广成子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 ,昏昏默默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必静必清。”这正是汝瓷所表达出的意境。广成子又说:“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 。”“至阳 ”与“至阴”之原 ,正契合了儒家生命哲学与禅宗心灵哲学的两极。
哲宗时代,汝瓷就极受文人与禅者欢迎。慧洪禅师喜欢斗茶,《无学点茶乞诗》:“盏深扣之看浮乳,点茶三昧须饶汝。”饶即饶州 ,指景德镇瓷,汝即汝州,指汝瓷 。苏轼、苏辙、黄庭坚 、张商英等都是慧洪的好朋友 ,又都是饮茶斗茶的高手。
王寀是大儒,也“唯好延道流 ”。当时,宋徽宗正尊崇道教 ,宠爱道士林灵素 。林灵素本是苏东坡的书僮,弃儒修道。
林灵素敬慕王寀的道行,王寀却耻其为人。《宋史》载 ,林灵素“自度技不如,愿与之游,拒弗许” 。《挥尘后录》称:“辅道(王寀)尝对别客谓灵素太诞妄。”后王寀遭林灵素陷害致死。
在王寀任汝州知州期间 ,正是汝官窑的鼎盛时期 。他说:“来汝逾年,吏民习其疏拙,不堪委以事。 ”他的为官之道,正是道家的“无为而治”。
正是因为有了禅宗、理学、道家的文化滋养 ,使汝瓷从青瓷中脱颖而出 。
与其“长兄”耀州瓷相比,它不再是质朴沉郁的青绿色,而发出了圣洁的灵光。
与其“孪生兄弟 ”钧瓷相比 ,由汝钧不分,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一个五颜六色,热闹 ,艳丽;一个单纯,沉静,高雅。
?
?
呈现汝人说瓷(三)的核心内容解析 ,若这些分析对您的工作或学习有所助益,建议您将本站加入书签以便后续查阅 。本文来自作者[lijun]投稿,不代表圣泉吧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qpump.com.cn/sq/270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圣泉吧的签约作者“lijun”
本文概览:关于汝人说瓷(三)的讨论正在各大平台持续发酵,我们精心筛选了最新资讯,希望能为您带来实质性的帮助。1、汝瓷的美 在中国文化里面,每一件器物,都不是简单的物品。首先是道,然后是...
文章不错《汝人说瓷(三)》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