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龄留学
宋美龄留学相关话题近期引发广泛关注 ,我们特别整理了多维度信息,希望能为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宋氏家族以“宋氏三才女”而闻名,她们的三个兄弟同样不同程度地闻名于民国政坛 ,特别是大哥宋子文,在旧中国的财界、政界 、外交界皆发挥过相当大的作用 。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六个子女中有四个成为一度影响中国政坛的著名人物,这的确是少见的。奇迹的产生源于宋耀如夫妇对子女用心良苦的培养。“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 ”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宋耀如夫妇做到了,不仅因为他们的言传身教 ,而且在于他们制订了一套严格而独特的教育方式 。
首先,他们给孩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宋耀如不仅是个成功的商人,而且是个能干的父亲。1890年他在虹口的东有恒路(靠近乡村的地方)买下了一块面积不小的地皮。他自己设计 ,并亲手建造房屋 。房屋的正前方横亘一条小河,河上架有一座小桥。四周筑有一圈不高的石墙,墙外即是绿色的田野。他的孩子们常常翻出石墙 ,到附近农民的田里玩耍 。墙内有一前一后两幢住房,前面一幢是两层楼房,包括书房、中西式客厅、餐厅 、卧室和浴室。后面一幢平房用作厨房、储藏室及佣人住房等。最特别的是 ,宋耀如在屋后开辟了一个菜园,自己种植蔬菜 。在这所中西结合、风格独特的建筑里,留下了宋氏兄妹孩童时代无限的乐趣。
其次,他们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与培养。与传统的“慈母严父”不同 ,在宋家是“慈父严母” 。倪桂珍作为母亲,在生活方面对子女的照顾可说是无微不至,正如宋氏兄弟姐妹所说:我们的母亲“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仍给我们以快乐而舒适的生活 ”。但她对孩子的管教比较严厉 ,她从不放纵孩子们的任何越轨行为,哪怕仅仅出于儿童的顽皮。宋耀如虽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但更尊重孩子们的意愿 ,重视他们天性的发挥,对儿女的管教,他是慈中有严 ,严中带着爱与希望 。夫妇俩的教育方式虽然有所不同,但颇能互相尊重,配合默契。在宋耀如的心中一直有一个宏大的心愿 ,希望中国能出林肯、华盛顿式的人物。他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愿来培养儿女,正如他常对人说的:“只要一百万个孩子中有一个成为超人式的伟大人物,中国就有四百个超人,还怕不能得救?现在中国大多数家庭还不能全心全意培养子女 ,我要敢于为天下先。”
为了这个理想,宋氏夫妇设计了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全新的教育模式,在充分施展孩子们的美好天性的同时 ,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各种技能的训练 。
自孩子牙牙学语起,宋耀如夫妇便对他们进行中 、英文的双语训练。宋耀如常对孩子们说,学英文是为了睁开眼睛看世界 ,留学海外长知识学本领,再来报效祖国,所以中文一定要更好。他坚信未来中国的领袖一定要学贯中西 。在父母的教导下 ,孩子们在入学前便学习过古文和进行过中文写作技能训练,还认真练习了毛笔字。习写毛笔字,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内容 ,也是锻炼人的耐性与毅力的一种好方法。为帮助孩子们学英语,宋耀如从美国购来了大量幼儿读物,夫妇俩轮流教孩子们读写 。宋耀如还常用中、英文两种语言给他们讲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适时并深入浅出地向他们传输了科学道理与民主、革命的思想。为鼓励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 ,宋耀如把客厅里原本挂装饰画的一面墙壁当做孩子们展览作品的场所,那上面有绘画,有习写的毛笔字 ,有用中 、英文写的文章。每当有熟悉的客人来访时,这些文章或字画的作者就会被请出来与读者见面,有时也需说明一下自己的构思 。这时 ,身为父亲兼总设计师的宋耀如就会快乐地坐在一边,欣慰地注视着他的儿女。
除了传授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外 ,宋氏夫妇还十分重视孩子们各种技能的训练与意志的锻炼。宋耀如坚信,要成为一个伟大人物,必须有比钢铁更坚强的意志 。为此 ,他以各种方式,诸如野外徒步、忍饥挨饿等来训练他年幼的儿女,并身体力行,以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影响子女。在技能训练方面 ,宋耀如同样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如办报 、举办家庭演讲会,等等。1898年 ,宋耀如和他的长女宋霭龄一起编了一份《上海儿童报》。这是一份英文的打字小报,主要文章都是由孩子们自己写的,渐渐地 ,打字的任务也从父亲转由孩子们自己完成 。这份独特的家庭小报一直办到宋家的最后两个孩子宋子良、宋子安进入中学后才停刊。在这种创造性的自立活动中,宋家的兄弟姐妹不仅提高了英文写作技能,也增长了其他才干。在大女儿上了一年学、已能做讲演练习时 ,宋耀如便不时地召开小型讲演会,在大姐霭龄的影响下,弟妹们先后开始试着做讲演 。宋氏三姐妹的演讲口才皆堪称一流。宋子文的演讲口才也由此锻炼出来。中学时代的宋子文在学校属年龄较小的学生 ,平时讲话又有点口吃,但演讲起来却是自然流畅,而且能用中 、英文两种语言讲演,着实令老师们惊叹 。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 ,孩子们的知识自然是迅速增长,但宋耀如并不满足于此。他认为教育应当是社会的、全方位的,不管家庭教育多好 ,也不能取代正规的学校教育,更无法代替集体生活的训练。而且,孩子们长大了总要走上社会 ,独立地面对社会,他们不应当是笼中的金丝鸟,而应当是弄潮儿 。为此 ,还在长女5岁时,宋耀如就执意将她送到上海的一所教会学校住宿求学。他的其他五个儿女也先后入教会学校读书。教会学校虽以传播宗教信仰为主旨,但同时也讲授一些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其课程设有天文、地理 、数学、物理、化学、哲学 、体育等,兼顾德、智、体三育教育 。
在让孩子们接受西式教育的同时,宋耀如更重视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他曾告诉孩子们说:
美国有发达的工业 、农业、科学、技术,这是事实。可是美国的繁荣也有中国人的一份功劳。十几年前 ,在美国的华工就有三四十万 。他们为开发美国西部付出的血汗,连美国历史学家也不得不承认。
在当时民族危机日益加重,国内维新运动 、革命运动先后蓬勃开展之际 ,宋耀如更是常常以孙中山所宣扬的民主与革命思想来教导孩子们:
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普遍和平必将随中国的新生接踵而至 ,一个从来也梦想不到的宏伟场面,将要向文明世界的社会经济活动而敞开 。
这是孙中山的一篇名文《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中的一段,也是宋耀如常常领孩子们朗读的一段文字。
宋耀如不仅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的文字教育 ,他还有意识地带领他们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政治集会,希望孩子们在实践中受到更深切的爱国主义的熏陶。1904年4月30日,上海市民在张园举行拒俄大会 ,抗议沙俄霸占中国东北,声援留日学生的拒俄运动 。这一天,宋耀如带着霭龄、庆龄、子文 、美龄四个孩子一起去参加了大会。孩子们平生第一次见到如此宏大的场面。目睹国人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情,他们那幼小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 。特别是蔡元培在会场上宣读了东京留日学生要求组织义勇军奔赴战场的电报后 ,会场上热烈、激动的情绪更极大地感染了孩子们。这一次活动,无疑给宋家姐弟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第二年,他们便以实际行动投入了全国性的抗议运动 。1905年 ,由于美国政府迫害华工而引发了全国性的反美爱国运动。宋耀如虽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一向把美国看成民主国家的楷模,但他对祖国的爱是忠诚的 ,他也了解并痛恨美国政府野蛮残酷的种族歧视政策。当这种种族偏见使在美华人深受迫害与侮辱时,他便毫不犹豫地参加了全国性的反美运动。宋家姐弟也积极地投入了反美行列 。当时大姐霭龄已出国,庆龄、子文 、美龄跟着父亲一起上街散发传单 ,搞宣传,并以实际行动抵制美货。在上海的广东人中,宋耀如是以做美国生意出了名的。抵制美货 ,无疑会使他的利益受到损失,但为了反对美国的暴行,为了在美侨胞的利益和尊严,宋耀如坚决地采取了抵制美货行动 。在父亲的影响下 ,宋子文和他的姐妹不仅毫不吝惜地把心爱的美国玩具、文具等丢进了废物箱,而且还在他们的住地虹口挨家挨户地劝大家抵制美货,他们甚至还发起组织了一个“中国童子抵制美约会”。
在宋氏六个姐妹兄弟中 ,从小受到父亲精心栽培的唯有三姐妹和宋子文,宋家的两个幼子宋子良与宋子安,没有他们的哥哥姐姐幸运 ,因为随着革命形势的日益严峻,宋耀如已没有太多的精力与心思来培养子女,也没有充裕的时间与他们相处。宋子良与宋子安更多的是受哥哥姐姐榜样的影响 。宋耀如的六个孩子先后赴美留学并全部学成归国 ,只是宋子良与宋子安日后的影响与作为逊色于他们的哥哥姐姐。宋子良毕业于美国凡顿贝特大学,宋子安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二人皆学经济。他们回国时 ,大哥宋子文已在政府中位居高位,姐夫孔祥熙也在经济、金融界担任了数项要职,在哥哥或姐夫的“关照”下,他们顺利获得了商界或金融界的有利职位 。宋子良历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总务司司长 、六河沟煤矿公司常务董事兼协理、中国国货银行董事兼总经理、中国建设银公司理事兼总经理 、中国银行董事、中央银行理事、交通银行常务理事 、广东财政特派员和广东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厅长等职 ,抗日战争期间,任滇缅路总办。他是大姐霭龄早年从事证券交易的主要帮手,又是大哥子文在金融实业方面的主要助手。宋子安历任松江盐务稽核所经理、松江运副、中国建设银行公司经理 、国货银行董事、广东银行董事等职 ,甚少涉足政坛 。
宋美龄是宋家最小的留学生,留学时年仅10岁。1917年夏,宋美龄结束了在美国的留学生涯 ,学成归国。在美国的10年,是宋美龄一生中最易受外界影响,也最易被塑造、定型的年龄段。10年的学习和生活 ,对宋美龄的一生有着较大的影响 。首先是她的英语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不仅能讲一口流利的带标准南方口音的英语,而且比她的两个姐姐更熟悉美国的习惯和方言。这为她今后的政治影响力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 ,她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 。她的优雅 、风韵与气质来源于她的家庭背景与所受到的独特的教育,一个女人可以不拥有华丽的衣裳、璀璨的钻石,但她的举止、言行、气度确实是她的家庭 、她的教育给她的财富,尽管年岁老去 ,依旧风采惊人。
1917 年夏天,宋美龄结束了在美国为期八年的留学生生活,于当年8 月只身返回上海。她回到上海的初期 ,就一心渴望到社会上去供职,可是由于其父宋嘉树的坚决反对,宋美龄在上海家中曾度过一段苦恼的家居生活 。直到1918 年5月宋嘉树在上海病逝 ,宋美龄才有了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当然,这一切都得益于二姐宋庆龄在母亲倪桂珍面前的进言。
宋美龄的第一个职业,是到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当英语教师 。宋美龄进入基督教女青年会 ,是母亲接受一位友人的建议才得以实现的。当宋母公开放出话来,要为宋美龄寻找职业时,上海许多学校对宋美龄都有兴趣。一些学校甚至愿出优厚的薪水聘用她 。但都被倪桂珍谢绝了 ,她唯一看中的是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
宋美龄在基督教女青年会讲课很优秀。当年她在威尔斯利女子大学读书时,就经常当众朗读英文课文,所以她当教员并不怯场。当时前来青年会听课的都是上海妇女界有名的大家闺秀,还有一些高官的女儿或夫人 。
她不但每周两天到基督教女青年会讲英语课 ,同时还参加一些由基督教女青年会组织的其他社交活动。
宋美龄本来想在基督教女青年会这样继续教书,可是不久有一位在青年会听过宋美龄讲课的高官夫人,向上海市社会局推荐了她。原来上海要成立一个**审理机构 ,缺少了解西方**的人才,所以提名由宋美龄担任 。
宋美龄对上海市社会局派来考察她的官员感到意外。当来人询问起她在美国求学期间是否喜欢看**时,宋美龄一时猜不出主动前来考察她的官员来意 ,但她仍然坦率地承认:**我是最喜欢的,我在皮德蒙特读中学的时候,就喜欢看** ,可惜那里很少有看**的机会。后来我到波士顿郊区的威尔斯利小镇,那里有一家**院,这样就可以随时看美国**了 。
负责考察她的官员告诉宋美龄:中国**现在也开始寻求发展之路了。特别是上海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基地 ,所以在上海成立了一个具有全国指导意义的机构,将来会是 *** 的一个组成部门。它的任务是专门审查全国各地**制片公司拍摄的各种**,有声片和无声片都需要审查,总之 ,现在的民国 *** 开始重视**了 。当时的**审查机构急需一个既熟悉美国**,同时也会英语的工作人员,而宋美龄刚好符合这一条件。
1919 年3 月 ,宋美龄进入这个全国**审查委员会供职。
宋美龄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任委员会审查外国**的英文翻译,专门协助**审查专员对所有英语进口片的观看和审查 。这样一来,她只能把基督教女青年会的英语课教师当作副职 ,而把全部身心倾注于审查委员会中。名不见经传的宋美龄从基督教女青年会这个不被社会注目的民间团体,一跃到上海**界人士备受关注的审查委员会任职,在所有人眼里是一个奇迹。有些人甚至认为宋美龄进入**系统 ,与当时正在上海的孙中山有关。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孙中山从来没有插手妻妹的工作问题 。
不过,宋美龄参加社会工作以后 ,许多与孙中山有关系的社会贤达倒是对宋美龄初出茅庐所表现出来的杰出才华表现出热情的关切。这其中当然不仅仅因为宋美龄是孙先生的妻妹,宋美龄本人与生俱来的社会周旋能力和她留美多年积累的卓越学识,为她此后进一步在上海寻求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就在宋美龄供职**审查委员会半年后,上海市参议会内的一批同盟会友人 ,开始注意和了解宋的情况,知道宋美龄在**审查委员会里干得很出色,不愧是名牌学校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高才生 ,并且对宋的英文和法文水平赞不绝口,因此极力主张聘请宋美龄来上海市参议会任职 。在他们看来,聘用宋美龄来会供职至少有两个益处:一是她的到来可以密切与已经前往广州的孙中山的联系;二是当时上海像宋美龄这样优秀的英语翻译人才确为罕见。
消息传到宋美龄耳朵里 ,她极为反感。一是因为她对在上海**审查委员会供职已经很满足,不想在短时期内频繁地变更职业;二是她已经听说了坊间对自己工作后的种种猜测 。她那时既想有崭露头角的机会,又不想成为众矢之的。所以对参议会派来商量此事的人明确表示了无意进入参议会的意思。可是 ,宋家人却不赞成宋美龄的主意,表现较为明显的是她的大姐宋霭龄 。她是力主宋美龄进入政界的主要力量。宋霭龄认为三妹进入上海参议会可能改变将来的命运。她开导妹妹说:上海参议会虽然不是什么权力很大的机构,可是自清廷倒台 ,民国建立以后,上海参议会已是一个不可小视的社会机构了 。
宋美龄对此盛情难却。她认为如果听信大姐的劝告进入上海参议会,她就必须在基督教女青年会和**审查委员会中至少辞去一职,不然她就无法安排自己的时间。
尽管宋美龄有适可而止的意思 ,但是宋霭龄仍然有意提携妹妹更上一层楼。于是便将事情的缘由说出来:原来是参议会一位朋友在一次外事活动中,亲眼看到宋美龄为一位军事官员做译员 。他认为宋美龄的英语翻译水平不仅在上海是第一流,就是在当时的中国也是第一流的 ,她的英译甚至让外国客人赞佩不已。那位友人认为像宋美龄这样优秀的人才在**审查委员会供职是屈才使用,所以极力主张调宋美龄进参议会,因为当时上海参议会正缺少一位英语译员。
上海参议会中有许多美国人担任要职 ,这时要下设一个儿童劳工工作委员会 。主要工作职责是救助中国社会底层贫困儿童。至于参议会为什么一定要请宋美龄 *** ,就是因为这个工委会不时要会见外国人,英语译员显得格外重要。
宋美龄得知这一消息以后 ,忽然动了心 。她对儿童和劳工的工作十分关心,她在美国读大学的时候,就喜欢研究世界儿童和妇女的现状。而宋美龄当年在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毕业论文 ,就是以妇女儿童社会地位得到改善为主题的。最后宋美龄同意辞去**审查委员会专职译员的工作,进了上海参议会 。
1919 年秋天,宋美龄正式出任由该会主办的上海儿童劳工工作委员会的执行秘书,工作变得更加繁忙了。
可是1920 年的夏天 ,不知何原因,宋美龄忽然又辞去了包括上海参议会儿童劳工秘书在内的所有职业,一个人只身悄然前行广州。在那里 ,宋美龄见到了后来改变她一生命运的蒋介石 。
宋美龄留学的精彩内容就分享到这里,衷心希望这些信息能为您带来实质帮助。期待您继续支持我们,发现更多有价值的知识。
本文来自作者[shikan]投稿,不代表圣泉吧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qpump.com.cn/sq/1289.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圣泉吧的签约作者“shikan”
本文概览:宋美龄留学 宋美龄留学相关话题近期引发广泛关注,我们特别整理了多维度信息,希望能为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宋氏家族以“宋氏三才女”而闻名,她们的三个兄弟同样不同程度地闻名于民国...
文章不错《宋美龄留学》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