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圳IBM GDC 怎么样?的讨论正在各大平台持续发酵 ,我们精心筛选了最新资讯,希望能为您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
[ 关于IBM ]
这几年IBM一直在全球进行战略布局调整,南美 、东欧、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已经逐渐成为了其规划中的重要地段 ,比如在菲律宾 、新开Command Centre,在印度、中国、南美等地兴建全球服务执行中心(IBM Global Delivery Centre),在中国扩建ITD取代原位于欧洲的ITD部门,其中要数在印度的布局最大 ,India在IBM中的重要程度目前似乎已经超过了中国和日本。
IBM在中国由IBM china控股,目前共有IGSC、ISSC/ICGD 、ETC 3个全资子公司。
IBM china: 国际商业机器(中国)有限公司,负责战略控股、研发、政府公关 、销售等 ,CDL、CSDL目前在IBM china编制中 。
IBM IGSC:
IBM Global Services Company,国际商业机器全球服务(中国)有限公司,以前的IBM全球服务部 ,2007年1月成为全资子公司,侧重于国内的售后和技术支持。
IBM ISSC/ICGD:
IBM Solution & Services Company /IBM China Global Delivery,IBM集成系统解决方案(中国)公司 / 国际商业机器全球服务(中国) 执行中心 ,有时也称作IBM Global Delivery China或者IBM Global Delivery Centre (China)。侧重于IBM的外包业务及技术维护。
IBM ETC:
IBM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mpany,国际商业机器工程技术(中国)有限公司,目前规模不大 。
IBM在1956年进入台湾1957年进入香港 ,进入大陆是在改革开放后的1985年(和HP同年),最早是在北京的长城喜来登饭店里,几经更迭才陆续搬到目前的盈科中心。IBM china创业之初,核心团队基本都是从台湾和香港抽调人手 ,目前IBM china的高层基本都是清一色非大陆背景,大陆人目前做的最高的是85年至今的范宇先生(band D),已经成了大陆的旗帜。
在亚洲IBM和香港李氏的盈科数码关系不一般 ,大中华区(Greater China Group)总部和IBM HongKong都寄居在PCCW大厦里 。IBM亚太区(Asian pacific)总部在2006年也已经从日本东京搬到了上海。
[ 关于在IBM工作的人 ]
挂IBM工牌的不一定是IBM的职工,蓝色快车(Blue Express)因为代表IBM服务客户,也挂着IBM工牌分布在IBM各地的office里;面试时碰到的IBM人事MM也不一定是IBM的 ,IBM的人事很多都是外包。不挂IBM工牌的自然不是IBMer,比如ISTC长城国际 。
在IBM工作的人主要分为regular 、contractor 、suplemental三种,其中contractor是合同工 ,可以理解为外包,不按IBM工资标准,也不享受IBM薪酬福利。suplemental以小时计酬 ,真正算IBMer的是IBM China、IGSC、ISSC/ICGD 、ETC里的regular,这个在BP(Blue Page /IBM的全球通讯录)上可以查到。
IBM为什么要搞这么复杂?原因很简单:控制成本 。IBM的产品卖到全国各地,如果每个省市都设立IGSC分公司,需要增加多少成本?如果哪天IT市场不景气 ,经济危机来了,这些新增的人怎么办?设contractor、suplemental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想裁员的时候 ,名正言顺,市场不景气的时候,让蓝快去裁多出的人就可以了。
[ 关于band ]
IBM员工按band划分级别 ,工资待遇和band直接挂钩,band从band0到band10,再往上是D、C 、B、A、AA、TN ,一共是17级。绝大部分基层员工集中在band4~band7 。在中国毕业生进来第一年是band90,一年纯蓝培训+观察后定band,一般销售类由band5 、band6起步 ,技术类看部门,北京的IBM中国实验室(CDL)、软件开发中心(CSDL)由于地位较高是从band6起家,IGSC和ISSC/ICGD里的GTS、SO 、ITD员工等就没那么幸运了,要从band4开始。但有些岗位没有band6 ,可以直接从band5升到band7,比如ssr(System Services Representative)。
band在IBM也是控制成本的一种手段,IBM实行的是同band同酬 ,二线城市和北京上海的band工资标准是一样的,但二线城市普遍低级别band多些。
蓝快员工如果派到IBM工作,会被定为contractor ,从band3起步 。
以上只针对毕业生,社招进来的定band要看真本事。
band TN、AA应该只会授予IBM董事会的成员,或者各大区的CEO。这个级别的一般叫Assignee-In ,比如亚太区(Asian-Pacific)CEO、大中华区(GCG)CEO 、IBM Japan CFO等 。
[ 关于IBM薪酬福利和待遇 ]
IBM工资(MBS/Monthly Basic Salary)和band级别挂钩 :
大陆
Band3 3000 ~ 4500 rmb
Band4 4000 ~ 5500 rmb
Band5 5000 ~ 8000 rmb
Band6 6000 ~ 10000 rmb
Band7 8000 ~ 16000 rmb
Band8 >15000 rmb (Band8以上属于非一线manager这里不罗列)
IBM china和IGSC在以上的基础上每个月多800rmb补助,一年发14个月MBS,年底考核多发1~2个月不等
ISSC/ICGD和ETC没有800补助 ,一年发13个月MBS,年底考核也是多发1~2个月。
房补视地区而定。
香港、台湾和大陆没有可比性,在香港band4就可以直接拿到差不多17000HKD,在内陆等于band8了 。
IBM china、IGSC 、ISSC/ICGD、ETC都没有春节开门红包 ,大陆香港都一样。
IBM工作时间统一是上午9点到下午6点,平时6点后的加班(OT/over time)按两倍工资计算,节假日三倍 ,IGSC、ISSC/ICGD 、ETC都一样,ISSC/ICGD里的一些部门由于承担了国外的项目,需要倒班(shift) ,会有相应的倒班补助。
Band6及以上加班无加班费 。
周一到周四要求商务正装,周五商务休闲装,面对客户的一线抓得严 ,二线技术内勤类似乎比较随意。一年10天年假,2天自由假,每个月可以休一天的病假 ,外加圣诞节,全年25天假,其他按国家法定办。
出差住四、五星协议酒店,补助按出差地货币计算 ,大陆250rmb/day,香港330HKD,台湾1300NTD ,美国47dollar,日本8650jpy 。每个IBM员工都会发一张AE金卡用于出差,额度1~5w不等。
工作需要的Taxi费用全报 ,无论是加班、出差还是见客户。
以上在IBM china、IGSC 、ISSC/ICGD、ETC都适用。
IBM ceo 07全年的薪酬据报道是180w工资+500w的奖金,合计680w美金,换算成rmb大概是5000w不到 ,其他大区的CEO应该不会超过这个标准 。
[ 关于IBM的培训 ]
大中华区员工的培训一般集中在北京(盈科中心)、上海(现在是张江了) 、广州(中泰广场)、深圳(黎明大厦)和香港(盈科中心),校招的新员工毕业后统一集中到北京参加纯蓝培训,香港的也会飞过来。大陆去大中华区外的出差比较少 ,一般是派band7以上的去。海外的培训一般都是香港的同事参加,回来后train大陆 。
ISSC/ICGD由于肩负了海外的外包项目,有到IBM 欧洲区(EMEA/Europe & Middle East Area)培训的机会。
IBM虽然工资不高但培训很多。你在希尔顿、长城喜来登 、香格里拉、凯宾斯基门口看到穿西装背IBM包的,基本都是IBM的人 。
[ 关于IBM升职 ]
大陆升band很慢 ,一般band4到band5大概2~3年,band5以上需要3~6年才能升1个band,band7到band8是一道坎 ,band8开始是Manager,上面不走,下面上不去。IGSC由于接纳了许多以前的资深员工 ,目前里面工作了十年以上的band7有很多。ISSC/ICGD从02年起步,从当时的IBM china和HongKong升了不少band7过来担任一线manager 。自己培养的band8应该还没有。
蓝快(Blue Express)和长城国际(ISTC)由于是IBM的合资企业,里面有些管理岗位也是请IBM band7、8过去担任。
香港的升职机会比大陆更少 ,做了十年还是band5的并不少见 。
[ 关于IBM不像IBM ]
许多人都觉得IBM的工资待遇不高,和HP 、SUN相比IBM目前在业界的工资待遇也的确偏低,原因不外乎几点:
1) IBM在大陆人心中的地位太高了 ,你在街边问一个扫地的大爷IBM,他也会知道是一家很牛的计算机企业,大家都觉得IBM很牛,所以工资应该很高。但市场竞争太激烈了 ,没有哪家企业是不想节约人力成本的,汇丰在广州的HSBC软件开发中心,惠普在上海的的HP GDCC、IBM在全球的ISSC/ICGD就是证明。
2) 郭士纳主政时期 ,IBM刚进入中国不久,当时给员工定的薪水和band的确比现在高,但02年彭美盛上台后推行的是和日本企业一脉相承的用人思想(其本人曾担任日本ISSC主席长达4年 ,这四年间ISSC成为IBM全球服务核心机构),节约成本势在必行。这是这几年ISSC/ICGD在国际上获得巨大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目前在中国的IBM里02年以前的老员工流动不多、而03~07的员工流动反而增大的原因之一 。
应该说目前网上盛传的IBM薪水普遍低下的情况的确属实 ,网上也有ISSC/ICGD 、ETC不是IBM的说法,其实无论是ISSC/ICGD、ETC也好,还是将来的IGSC也罢 ,应该说都是IBM,只是不像大家心中以为的那个IBM而已。
[ 关于IGSC和ISSC/ICGD的前世今生 ]
02年以前IBM在中国只有IBM china一家,02年彭美盛上台后对IBM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许多劳动力成本低下的国家分别开设IBM全球服务执行中心(Global Delivery Centre/ISSC) ,并在06年以原全球服务部(Global Services)为基础成立了IBM全球服务有限公司(IGSC)。完成了IBM控股、IGSC负责服务、ISSC/IGDC负责维护和技术支持 、ETC负责工程技术的战略布局 。
在印度,IGSC India(IBM Global Services India Pvt Ltd)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在中国,IGSC china也逐渐开始向一些较大的二线城市扩张 ,已经或计划在北京、上海、广州 、深圳、沈阳、武汉 、杭州、宁波、西安 、济南、天津、合肥 、石家庄、太原、福州、南京 、杭州、成都、重庆等地挂牌。
ISSC最早成立于日本,原译为IBM集成系统解决方案有限公司,曾经为上世纪90年代郭士纳主导的IBM复兴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时的ISSC主席(1993~1997)彭美盛在02年也成为了IBM的第八任CEO主政至今 。中国的ISSC成立于2002年,目前已经改名为IBM Global Delivery Centre。 GDC这个概念应该是IBM在2004年左右推出的,目前IBM在全球共有24个GDC ,其中印度7个,分别位于Bangalore 、Pune、Gurgaon、Hyderabad(2005) 、Kolkata(2006)、Chenai(2007)、Noida(200;中国4个,分别是深圳(2002) 、大连(2005)、上海(2006)、成都(2007);其他俄罗斯 、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巴西 、阿根廷、菲律宾、越南等具体地点不详。
[ 关于IBM的校园招聘 ]
学生进入IBM最快捷的方式是实习 ,IBM IGSC 、ISSC/ICGD、ETC每年都会在一些招聘网站上面向大三、大四招纳实习生,实习进入IBM比参加校园招聘容易 。
传统的IBM校园招聘以前只集中在北京 、上海、广州的少数高校如北大、清华 、复旦、中大、华南理工,这几年成立ISSC/ICGD后才把IBM的校园招聘扩大到了成都 、武汉、大连等二线城市,IGSC由于成立不久 ,ETC规模略小,招聘动向不详。
马化腾:一个潮州小子的深圳奋斗史
一只圆乎乎的企鹅,成为这场通讯革命的图腾 ,而这场革命的幕后英雄,我们却很陌生。不过要记住他的名字却很容易,只要我们想起QQ的腾讯公司 ,我们就能想起他的名字:马化腾 。
一、马化腾,何许人也?
1971年10月出生于汕头潮阳。1984年随父母从海南迁至深圳。1993年毕业于深圳大学计算机专业,进入润迅通信发展有限公司 ,任软件工程师、开发部主管。1998年创办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多次被评为“中国十大IT风云人物 ” 。2004年6月,腾讯在香港上市 ,马化腾担任公司董事局主席和CEO。同年被美国《时代周刊》和有线新闻网评为2004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25名商界领袖之一,荣膺香港理工大学第四届紫荆花杯杰出企业家奖,捧走了“2004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新锐奖”奖杯。2006年4月获“广东青年五四奖章” 。
二 、掀起通讯革命
你也许没听说过马化腾,但一定听说过QQ;你也许没听说过QQ ,但一定见过那只胖兮兮、傻乎乎的小企鹅。显然,马化腾远没有QQ或是小企鹅图标的名气大,虽然这些都是他和腾讯公司的得意之作。
也难怪 ,目前腾讯QQ的注册用户已经高达二亿多,其中的活跃用户超过7500万,而且这个纪录在以每天39万的增幅不断被刷新 。马化腾创建的腾讯公司不仅在4年内改变了1/13的中国人的沟通习惯 ,而且还创造了一种文化。现在每13个中国人中有1个人逢人会说:“别CALL我,Q我。 ”时尚的青年男女们背着企鹅背包、穿着QQ服装 、床头摆着QQ相架、床上扔着QQ靠枕……要做QQ一族;许多网民将QQ视为通往另一个世界——网络虚拟世界的“载人飞船”,在那个虚幻空间里 ,他们尽情展示着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机会表现出来的才情、智慧和幽默,寄托着他们在现实生活之中未得到满足的许多情感和夙愿 。QQ已经带来继电话 、传真之后的另一种通讯革命。
QQ发展之快,不仅好多资深网民没有预见 ,甚至连马化腾本人都想不到。第一它不是创新,ICQ是英文“Iseekyou”的读音缩写,中文意思就是:我在找你 。它的功能就如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寻呼机,所以ICQ也被人们称之为“网络寻呼机”。1996年夏天 ,以色列的三个年轻人因为上网冲浪交流的需要而设计了ICQ后,这个被形象地称为“网络寻呼机 ”的软件就以风卷残云之势卷走全球互联网用户的心。而OICQ在1999年2月推出时,且不说之前的ICQ已经是世界级品牌 ,并占领了相当的中国市场,就算在国内也已经先有了PICQ、CICQ等聊天工具;第二是技术并不领先,与先前的几家相比并没有特别优势。但它确实在仅2年的时间里发展了2000多万用户 ,无可争议地打败了所有对手,成为了事实上中国霸主 。这就不得不让人对这一切的缔造者马化腾刮目相看了。马化腾原来是一只“超级网虫”,他的名字在网迷中耳熟能详。
三、第一代“网虫”
马化腾年轻得有点令人意外 ,极像个脸庞清秀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处事低调,即使现在大红大紫 ,也看不出多少“少年得志 ”的自负,只有超越年龄的平静和淡然,只有谈到计算机和网络,才会不时露出开心的笑容和得意 ,他是个完全沉浸于IT感觉的人 。
少年时代的马化腾曾经极爱天文,但那毕竟有些遥远,当计算机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 ,他的生活中出现了新的主宰。他考入深圳大学后顺理成章地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当时马化腾的PC水准已到了令老师同学刮目相看的地步,他既可以成为各种病毒的克星 ,为学校PC维护提供不错的解决方案,同时又经常干些将硬盘锁住的恶作剧,让学校机房管理员哭笑不得。
虽然年纪不大 ,马化腾的网龄却非一般人能比 。很少有人知道在真正的Internet普及之前,有许多网迷已在慧多网上早早体会到网络的乐趣。而马化腾就是其中之一,初上慧多网他就乐此不疲 ,半年后自告奋勇地投了5万元在家里搞了四条电话线和8台电脑 、承担起慧多网深圳站站长的角色,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久而久之,深圳“马站”在慧多网上名声鹊起,但很少有人知道马站长其实只是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 。回忆起那段生活 ,马化腾有些自豪,“在网上我才会获得完全的兴奋。”
四、创立腾讯
1993年从深大毕业后,他进入润迅公司 ,开始做软件工程师,专注于寻呼机软件的开发,并一直做到开发部主管的位置上 ,这段经历使马化腾明确了开发软件的意义就在于实用,而不是写作者的自娱自乐。“许多软件技术人员往往对自己的智力非常自信,搞软件只是互相攀比的一种方式 ,而我则希望自己搞出的东西被更多的人应用,也愿意扮演一个将技术推向市场的小角色 。 ”
实用软件概念不仅培养了马化腾敏锐的软件市场感觉,也使他从中盈利不菲。“要相信自己写的东西可以卖钱。”马化腾是风靡一时的股霸卡的作者之一 ,他和朋友合作开发的股霸卡在赛格电子市场一直卖得不错。马化腾还不断为朋友的公司解决软件问题 。这使他不仅在圈内小有名气,而且也有了相当的原始积累。但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是来自股市。1994年入市的马化腾平静而有耐心的个性使其在股市上如鱼得水,手头很快就有了百万资金 。他最精彩的一单是将10万元炒到70万元。这为马化腾独立创业打下了基础。
许多网络界朋友的新变化令马化腾开始重新打量自己 。IT的机会太多了,我为什么不可以抓住?
于是 ,1998年,腾讯诞生了。这个名字带有很强的公司的定位含义,就是做有关互联网与通讯有关方面的业务。“腾”表示“信息跳跃的一种方式 ” 。整个发展过程 ,马化腾认为很简单、平常。但是“作为一家没有风险资金介入就成立的软件公司”,初期的每一笔支出都让马化腾和他的同伴“心惊”。
在决定做OICQ的时候,当时国内已经有了两家公司先做 ,产品比腾讯更有市场名气 。马化腾没有想得更多,除了因为这个产品可以和公司的主项发展业务移动局 、寻呼台、无线寻呼方案和项目相互促进外,也因为当时“飞华、China.com等许多公司有意向做及时通讯项目 ,市场显得很有发展前景。 ”
做不了还不能撤呀?这是当时马化腾打好的如意算盘。
五、柳暗花明
可是事情并没这么好做,回忆起当初,马化腾说有很多东西值得回味。很多人认为腾讯的诞生和发展是中国互联网的一个传奇 。但马化腾知道 ,“传奇”光环的背后,是许多不为人知的艰难而困惑的日子。创业之初,为了能让腾讯存活下来,马化腾率领自己的团队做网页 、做系统集成、做程序设计……“什么业务都敢接”。但由于不懂市场和市场运作 ,腾讯的产品拿出去向运营商推销,却经常被拒之门外,“甚至连见我们都不见 。”
公元2000年 ,那可是OICQ的冬天,是腾讯的冬天,第一次网络泡沐席卷了整个中国互连网 ,腾讯也不能幸免,要出手让贤了。
腾讯的高层某人找过中华网,新浪。100万这个现在让人觉得杯水车薪的数字 ,在哪个时候,腾讯觉得是天文数字了,可以放弃这个明天不太明朗的中国版的ICQ了 ,可是,中华网,新浪的高管层都非常客气的对腾讯去找他们的代表说:麻烦你从门外把门关上,好吗?
当时 ,新浪,中华他们觉得太贵了,不就是一个对话嵌嘛 ,而且还严重存在侵犯以色列人ICQ权益的小东西,要100万,不买!大不了我们自己搞一个 ,后来的新浪的UC就是实证 。
在做个漂漂亮亮的新娘美梦破灭后,QQ明白,什么都要靠自己了 ,马化腾几乎是倾其所有,这个时候,QQ不知道自己的赢利点到底在哪里?注册资源是很多 ,有什么用呢?难道QQ只能向申请QQ号码的用户收取可怜的一点注册费吗?(有一段时间QQ上,申请号码要收费,就是QQ最艰难的见证)
重要的是这个时候,已经有风投公司这位百乐相中了腾讯这匹千里马了 ,风投公司砸钱帮助腾讯在香港上市了,QQ当时是没有现金资本的,如果一定要讲资本的话 ,那就是许多许多与你我这样的数量高达3.4亿的QQ用户。从哪个时刻开始,腾讯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那是马化腾做梦都在想的时代,资本时代 ,以后的QQ不会再没有钱,不会再寒酸,不会----
现在说起来 ,马化腾还庆幸当初没有贸然行事。现在他经常这样告诫同行:“要在互联网上掘金就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 。许多很有才华的网络人才往往没有注意这一点而失去了长远机会。 ”因为不到两年,OICQ注册用户数量超过3000万。
马化腾是个崇尚共享、自由精神的人,与其他创业者不同的是他绝不会单纯强调“我”的价值 ,他从心底里知道团队的意义 。腾讯的几个创始人都曾在深圳电信 、网络界有多年的从业经验,几乎是深圳第一批搞互联网的人,这无疑可以在技术和业务层面为腾讯提供很多帮助。
六、塑造“Q文化”
短短4年,马化腾的QQ世界里有令人咋舌的1亿用户 ,对于全世界的任何一个网络服务商来说,都有些不可思议,可腾讯做到了;无疑 ,QQ已经成为一个王国。不过在马化腾眼里,用户过亿和日均39万的增长量已经不再具有多少吸引力。他更注重的是用品牌塑造文化 。
马化腾是应该觉得骄傲的,因为人们在看待QQ的时候 ,更多的是当做文化事物来看待的。曾经有一段转载率很高的论述,即使在今天来看也是非常贴切的:“这两年互联网热,中国的网站们上亿上亿地扔钱下去 ,的确打造出不少知名的字符串来,比如Sina、Sohu 、Netease。但只可以说是知名字符串而不是品牌,原因也很简单 ,这些东西后面没有他们对应的品牌文化,你能告诉我Sina、Sohu、Netease对应的文化是什么,有什么区别吗?仔细算算,真正能够够得上品牌两个字的恐怕也只有腾讯的QQ和他那只胖乎乎的企鹅标志——因为我至少知道QQ后面对应的文化是网恋 、网友、网上沟通这些东西 。 ”
马化腾虽然是腾讯名副其实的老板 ,但他跑业务的时候,名片却只是简单地印上工程师的称谓,他希望客户从他身上看到腾讯有强大的后盾 ,而不是老板头衔。“像我们这样的小公司仅在深圳就有上百家之多,我们希望腾讯的经历为年轻人提供启发——腾讯的故事其实就是他们的故事。”
七、未来之路
在马化腾看来,腾讯的核心发展策略就是紧密围绕用户价值: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 ,发展安全健康活跃的平台,“是腾讯获得持续 、健康发展的金科玉律 。”他认为,广大互联网用户是腾讯价值的基础 ,“脱离了用户价值,腾讯的所有一切都将不复存在。 ”只有不断增加用户社区价值,注重平台健康发展 ,增加活跃、忠诚用户,腾讯才可以有长远的发展。“因此在工作中,腾讯一直要求每个员工都以创造用户价值为己任,不断在营运、服务和创新上丰富和提高用户的体验和满意度 。”
谈到腾讯的未来 ,马化腾有些风趣地表示,“今后将重点向跨国互联网巨头学习他们的持续发展和扩张能力。”“腾讯过去成长的经验告诉我们,竞争是发展的动力 ,我们利用高素质的竞争对手促进我们更快地成长,虚心学习竞争对手的优点,坚持自主创新……在竞争中和竞争对手一起为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
第四届国际潮青联谊年会上 ,马化腾说:在我们现在更加的清醒,在未来的战略整合方面会做创新 。从底到上是低端到高端的发展,也就是下游到上游的发展。同时我们要在有序进行的同时要看用户是否有需求。在不同的环境中 ,无论是工作还是在家里,可能对娱乐和商务的需求不一样,不要说我是商业人员就怎么样。所以要考虑新经济商业模式的话 ,要考虑用户需要什么样的环境?腾讯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的通讯在全球排名第二 。在亚洲是第一位的。同时我们的门户网站在经过两年半的时间之后,一举进入了中国的三大网,这一点在中国排在第一位 ,在全球排在第五位。腾讯提供了在全球上最大的游戏平台,就是QQ游戏,在全国超过了300万人的在线量 ,此外,腾讯还提供了最大的博客平台 。同时腾讯还有巨大的投资量,在3G方面的量是最大的。在线生活就是人们起床到睡觉的时间内都有服务 ,现在网络的成本非常的昂贵,我想只要我们创新,我们会有很多的机会。
本文已完
[ 关于IBM ]
这几年IBM一直在全球进行战略布局调整 ,南美、东欧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已经逐渐成为了其规划中的重要地段,比如在菲律宾、新开Command Centre,在印度 、中国、南美等地兴建全球服务执行中心(IBM Global Delivery Centre) ,在中国扩建ITD取代原位于欧洲的ITD部门,其中要数在印度的布局最大,India在IBM中的重要程度目前似乎已经超过了中国和日本 。
IBM在中国由IBM china控股,目前共有IGSC、ISSC/ICGD 、ETC 3个全资子公司。
IBM china: 国际商业机器(中国)有限公司 ,负责战略控股、研发、政府公关 、销售等,CDL、CSDL目前在IBM china编制中。
IBM IGSC:
IBM Global Services Company,国际商业机器全球服务(中国)有限公司 ,以前的IBM全球服务部,2007年1月成为全资子公司,侧重于国内的售后和技术支持 。
IBM ISSC/ICGD:
IBM Solution & Services Company /IBM China Global Delivery ,IBM集成系统解决方案(中国)公司 / 国际商业机器全球服务(中国) 执行中心,有时也称作IBM Global Delivery China或者IBM Global Delivery Centre (China)。侧重于IBM的外包业务及技术维护。
IBM ETC:
IBM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mpany,国际商业机器工程技术(中国)有限公司 ,目前规模不大 。
IBM在1956年进入台湾1957年进入香港,进入大陆是在改革开放后的1985年(和HP同年),最早是在北京的长城喜来登饭店里 ,几经更迭才陆续搬到目前的盈科中心。IBM china创业之初,核心团队基本都是从台湾和香港抽调人手,目前IBM china的高层基本都是清一色非大陆背景,大陆人目前做的最高的是85年至今的范宇先生(band D) ,已经成了大陆的旗帜。
在亚洲IBM和香港李氏的盈科数码关系不一般,大中华区(Greater China Group)总部和IBM HongKong都寄居在PCCW大厦里。IBM亚太区(Asian pacific)总部在2006年也已经从日本东京搬到了上海 。
[ 关于在IBM工作的人 ]
挂IBM工牌的不一定是IBM的职工,蓝色快车(Blue Express)因为代表IBM服务客户 ,也挂着IBM工牌分布在IBM各地的office里;面试时碰到的IBM人事MM也不一定是IBM的,IBM的人事很多都是外包。不挂IBM工牌的自然不是IBMer,比如ISTC长城国际。
在IBM工作的人主要分为regular 、contractor 、suplemental三种 ,其中contractor是合同工,可以理解为外包,不按IBM工资标准 ,也不享受IBM薪酬福利 。suplemental以小时计酬,真正算IBMer的是IBM China、IGSC、ISSC/ICGD、ETC里的regular,这个在BP(Blue Page /IBM的全球通讯录)上可以查到。
IBM为什么要搞这么复杂?原因很简单:控制成本。IBM的产品卖到全国各地 ,如果每个省市都设立IGSC分公司,需要增加多少成本?如果哪天IT市场不景气,经济危机来了,这些新增的人怎么办?设contractor 、suplemental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想裁员的时候,名正言顺,市场不景气的时候 ,让蓝快去裁多出的人就可以了 。
[ 关于band ]
IBM员工按band划分级别,工资待遇和band直接挂钩,band从band0到band10 ,再往上是D、C、B 、A、AA、TN,一共是17级。绝大部分基层员工集中在band4~band7。在中国毕业生进来第一年是band90,一年纯蓝培训+观察后定band ,一般销售类由band5 、band6起步,技术类看部门,北京的IBM中国实验室(CDL)、软件开发中心(CSDL)由于地位较高是从band6起家 ,IGSC和ISSC/ICGD里的GTS、SO 、ITD员工等就没那么幸运了,要从band4开始 。但有些岗位没有band6,可以直接从band5升到band7,比如ssr(System Services Representative)。
band在IBM也是控制成本的一种手段 ,IBM实行的是同band同酬,二线城市和北京上海的band工资标准是一样的,但二线城市普遍低级别band多些。
蓝快员工如果派到IBM工作 ,会被定为contractor,从band3起步 。
以上只针对毕业生,社招进来的定band要看真本事。
band TN、AA应该只会授予IBM董事会的成员 ,或者各大区的CEO。这个级别的一般叫Assignee-In,比如亚太区(Asian-Pacific)CEO、大中华区(GCG)CEO 、IBM Japan CFO等。
[ 关于IBM薪酬福利和待遇 ]
IBM工资(MBS/Monthly Basic Salary)和band级别挂钩 :
大陆
Band3 3000 ~ 4500 rmb
Band4 4000 ~ 5500 rmb
Band5 5000 ~ 8000 rmb
Band6 6000 ~ 10000 rmb
Band7 8000 ~ 16000 rmb
Band8 >15000 rmb (Band8以上属于非一线manager这里不罗列)
IBM china和IGSC在以上的基础上每个月多800rmb补助,一年发14个月MBS ,年底考核多发1~2个月不等
ISSC/ICGD和ETC没有800补助,一年发13个月MBS,年底考核也是多发1~2个月 。
房补视地区而定。
香港、台湾和大陆没有可比性 ,在香港band4就可以直接拿到差不多17000HKD,在内陆等于band8了。
IBM china、IGSC、ISSC/ICGD 、ETC都没有春节开门红包,大陆香港都一样 。
IBM工作时间统一是上午9点到下午6点,平时6点后的加班(OT/over time)按两倍工资计算 ,节假日三倍,IGSC、ISSC/ICGD、ETC都一样,ISSC/ICGD里的一些部门由于承担了国外的项目 ,需要倒班(shift),会有相应的倒班补助。
Band6及以上加班无加班费。
周一到周四要求商务正装,周五商务休闲装 ,面对客户的一线抓得严,二线技术内勤类似乎比较随意 。一年10天年假,2天自由假 ,每个月可以休一天的病假,外加圣诞节,全年25天假 ,其他按国家法定办。
出差住四 、五星协议酒店,补助按出差地货币计算,大陆250rmb/day,香港330HKD ,台湾1300NTD,美国47dollar,日本8650jpy。每个IBM员工都会发一张AE金卡用于出差 ,额度1~5w不等 。
工作需要的Taxi费用全报,无论是加班、出差还是见客户。
以上在IBM china、IGSC 、ISSC/ICGD、ETC都适用。
IBM ceo 07全年的薪酬据报道是180w工资+500w的奖金,合计680w美金 ,换算成rmb大概是5000w不到,其他大区的CEO应该不会超过这个标准 。
[ 关于IBM的培训 ]
大中华区员工的培训一般集中在北京(盈科中心)、上海(现在是张江了) 、广州(中泰广场)、深圳(黎明大厦)和香港(盈科中心),校招的新员工毕业后统一集中到北京参加纯蓝培训 ,香港的也会飞过来。大陆去大中华区外的出差比较少,一般是派band7以上的去。海外的培训一般都是香港的同事参加,回来后train大陆。
ISSC/ICGD由于肩负了海外的外包项目 ,有到IBM 欧洲区(EMEA/Europe & Middle East Area)培训的机会 。
IBM虽然工资不高但培训很多。你在希尔顿、长城喜来登 、香格里拉、凯宾斯基门口看到穿西装背IBM包的,基本都是IBM的人。
[ 关于IBM升职 ]
大陆升band很慢,一般band4到band5大概2~3年,band5以上需要3~6年才能升1个band ,band7到band8是一道坎,band8开始是Manager,上面不走 ,下面上不去 。IGSC由于接纳了许多以前的资深员工,目前里面工作了十年以上的band7有很多。ISSC/ICGD从02年起步,从当时的IBM china和HongKong升了不少band7过来担任一线manager。自己培养的band8应该还没有 。
蓝快(Blue Express)和长城国际(ISTC)由于是IBM的合资企业 ,里面有些管理岗位也是请IBM band7、8过去担任。
香港的升职机会比大陆更少,做了十年还是band5的并不少见。
[ 关于IBM不像IBM ]
许多人都觉得IBM的工资待遇不高,和HP、SUN相比IBM目前在业界的工资待遇也的确偏低 ,原因不外乎几点:
1) IBM在大陆人心中的地位太高了,你在街边问一个扫地的大爷IBM,他也会知道是一家很牛的计算机企业 ,大家都觉得IBM很牛,所以工资应该很高 。但市场竞争太激烈了,没有哪家企业是不想节约人力成本的,汇丰在广州的HSBC软件开发中心 ,惠普在上海的的HP GDCC 、IBM在全球的ISSC/ICGD就是证明。
2) 郭士纳主政时期,IBM刚进入中国不久,当时给员工定的薪水和band的确比现在高 ,但02年彭美盛上台后推行的是和日本企业一脉相承的用人思想(其本人曾担任日本ISSC主席长达4年,这四年间ISSC成为IBM全球服务核心机构),节约成本势在必行。这是这几年ISSC/ICGD在国际上获得巨大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是目前在中国的IBM里02年以前的老员工流动不多、而03~07的员工流动反而增大的原因之一 。
应该说目前网上盛传的IBM薪水普遍低下的情况的确属实,网上也有ISSC/ICGD、ETC不是IBM的说法,其实无论是ISSC/ICGD 、ETC也好 ,还是将来的IGSC也罢,应该说都是IBM,只是不像大家心中以为的那个IBM而已。
[ 关于IGSC和ISSC/ICGD的前世今生 ]
02年以前IBM在中国只有IBM china一家 ,02年彭美盛上台后对IBM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许多劳动力成本低下的国家分别开设IBM全球服务执行中心(Global Delivery Centre/ISSC),并在06年以原全球服务部(Global Services)为基础成立了IBM全球服务有限公司(IGSC)。完成了IBM控股、IGSC负责服务、ISSC/IGDC负责维护和技术支持 、ETC负责工程技术的战略布局。
在印度,IGSC India(IBM Global Services India Pvt Ltd)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在中国 ,IGSC china也逐渐开始向一些较大的二线城市扩张,已经或计划在北京、上海、广州 、深圳、沈阳、武汉 、杭州、宁波、西安、济南 、天津、合肥、石家庄 、太原、福州、南京 、杭州、成都、重庆等地挂牌。
ISSC最早成立于日本,原译为IBM集成系统解决方案有限公司 ,曾经为上世纪90年代郭士纳主导的IBM复兴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的ISSC主席(1993~1997)彭美盛在02年也成为了IBM的第八任CEO主政至今。中国的ISSC成立于2002年,目前已经改名为IBM Global Delivery Centre 。 GDC这个概念应该是IBM在2004年左右推出的 ,目前IBM在全球共有24个GDC,其中印度7个,分别位于Bangalore 、Pune、Gurgaon、Hyderabad(2005) 、Kolkata(2006)、Chenai(2007)、Noida(200;中国4个 ,分别是深圳(2002)、大连(2005) 、上海(2006)、成都(2007);其他俄罗斯、匈牙利 、罗马尼亚、捷克、巴西 、阿根廷、菲律宾、越南等具体地点不详。
[ 关于IBM的校园招聘 ]
学生进入IBM最快捷的方式是实习,IBM IGSC 、ISSC/ICGD、ETC每年都会在一些招聘网站上面向大三、大四招纳实习生,实习进入IBM比参加校园招聘容易。
传统的IBM校园招聘以前只集中在北京 、上海、广州的少数高校如北大、清华、复旦 、中大、华南理工 ,这几年成立ISSC/ICGD后才把IBM的校园招聘扩大到了成都、武汉 、大连等二线城市,IGSC由于成立不久,ETC规模略小,招聘动向不详 。
马化腾:一个潮州小子的深圳奋斗史
一只圆乎乎的企鹅 ,成为这场通讯革命的图腾,而这场革命的幕后英雄,我们却很陌生。不过要记住他的名字却很容易 ,只要我们想起QQ的腾讯公司,我们就能想起他的名字:马化腾。
一、马化腾,何许人也?
1971年10月出生于汕头潮阳 。1984年随父母从海南迁至深圳。1993年毕业于深圳大学计算机专业 ,进入润迅通信发展有限公司,任软件工程师、开发部主管。1998年创办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多次被评为“中国十大IT风云人物” 。2004年6月 ,腾讯在香港上市,马化腾担任公司董事局主席和CEO。同年被美国《时代周刊》和有线新闻网评为2004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25名商界领袖之一,荣膺香港理工大学第四届紫荆花杯杰出企业家奖 ,捧走了“2004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新锐奖”奖杯。2006年4月获“广东青年五四奖章 ”。
二 、掀起通讯革命
你也许没听说过马化腾,但一定听说过QQ;你也许没听说过QQ,但一定见过那只胖兮兮、傻乎乎的小企鹅 。显然,马化腾远没有QQ或是小企鹅图标的名气大 ,虽然这些都是他和腾讯公司的得意之作。
也难怪,目前腾讯QQ的注册用户已经高达二亿多,其中的活跃用户超过7500万 ,而且这个纪录在以每天39万的增幅不断被刷新。马化腾创建的腾讯公司不仅在4年内改变了1/13的中国人的沟通习惯,而且还创造了一种文化 。现在每13个中国人中有1个人逢人会说:“别CALL我,Q我。”时尚的青年男女们背着企鹅背包、穿着QQ服装 、床头摆着QQ相架、床上扔着QQ靠枕……要做QQ一族;许多网民将QQ视为通往另一个世界——网络虚拟世界的“载人飞船” ,在那个虚幻空间里,他们尽情展示着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机会表现出来的才情、智慧和幽默,寄托着他们在现实生活之中未得到满足的许多情感和夙愿。QQ已经带来继电话 、传真之后的另一种通讯革命 。
QQ发展之快 ,不仅好多资深网民没有预见,甚至连马化腾本人都想不到。第一它不是创新,ICQ是英文“Iseekyou”的读音缩写 ,中文意思就是:我在找你。它的功能就如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寻呼机,所以ICQ也被人们称之为“网络寻呼机 ” 。1996年夏天,以色列的三个年轻人因为上网冲浪交流的需要而设计了ICQ后,这个被形象地称为“网络寻呼机”的软件就以风卷残云之势卷走全球互联网用户的心。而OICQ在1999年2月推出时 ,且不说之前的ICQ已经是世界级品牌,并占领了相当的中国市场,就算在国内也已经先有了PICQ、CICQ等聊天工具;第二是技术并不领先 ,与先前的几家相比并没有特别优势。但它确实在仅2年的时间里发展了2000多万用户,无可争议地打败了所有对手,成为了事实上中国霸主 。这就不得不让人对这一切的缔造者马化腾刮目相看了。马化腾原来是一只“超级网虫” ,他的名字在网迷中耳熟能详。
三、第一代“网虫 ”
马化腾年轻得有点令人意外,极像个脸庞清秀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处事低调 ,即使现在大红大紫,也看不出多少“少年得志”的自负,只有超越年龄的平静和淡然 ,只有谈到计算机和网络,才会不时露出开心的笑容和得意,他是个完全沉浸于IT感觉的人。
少年时代的马化腾曾经极爱天文,但那毕竟有些遥远 ,当计算机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的生活中出现了新的主宰 。他考入深圳大学后顺理成章地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当时马化腾的PC水准已到了令老师同学刮目相看的地步 ,他既可以成为各种病毒的克星,为学校PC维护提供不错的解决方案,同时又经常干些将硬盘锁住的恶作剧 ,让学校机房管理员哭笑不得。
虽然年纪不大,马化腾的网龄却非一般人能比。很少有人知道在真正的Internet普及之前,有许多网迷已在慧多网上早早体会到网络的乐趣 。而马化腾就是其中之一 ,初上慧多网他就乐此不疲,半年后自告奋勇地投了5万元在家里搞了四条电话线和8台电脑、承担起慧多网深圳站站长的角色,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久而久之 ,深圳“马站”在慧多网上名声鹊起,但很少有人知道马站长其实只是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回忆起那段生活,马化腾有些自豪,“在网上我才会获得完全的兴奋 。 ”
四 、创立腾讯
1993年从深大毕业后 ,他进入润迅公司,开始做软件工程师,专注于寻呼机软件的开发 ,并一直做到开发部主管的位置上,这段经历使马化腾明确了开发软件的意义就在于实用,而不是写作者的自娱自乐。“许多软件技术人员往往对自己的智力非常自信 ,搞软件只是互相攀比的一种方式,而我则希望自己搞出的东西被更多的人应用,也愿意扮演一个将技术推向市场的小角色。”
实用软件概念不仅培养了马化腾敏锐的软件市场感觉 ,也使他从中盈利不菲 。“要相信自己写的东西可以卖钱。”马化腾是风靡一时的股霸卡的作者之一,他和朋友合作开发的股霸卡在赛格电子市场一直卖得不错。马化腾还不断为朋友的公司解决软件问题 。这使他不仅在圈内小有名气,而且也有了相当的原始积累。但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是来自股市。1994年入市的马化腾平静而有耐心的个性使其在股市上如鱼得水 ,手头很快就有了百万资金。他最精彩的一单是将10万元炒到70万元 。这为马化腾独立创业打下了基础。
许多网络界朋友的新变化令马化腾开始重新打量自己。IT的机会太多了,我为什么不可以抓住?
于是,1998年,腾讯诞生了 。这个名字带有很强的公司的定位含义 ,就是做有关互联网与通讯有关方面的业务。“腾 ”表示“信息跳跃的一种方式”。整个发展过程,马化腾认为很简单、平常 。但是“作为一家没有风险资金介入就成立的软件公司”,初期的每一笔支出都让马化腾和他的同伴“心惊 ”。
在决定做OICQ的时候 ,当时国内已经有了两家公司先做,产品比腾讯更有市场名气。马化腾没有想得更多,除了因为这个产品可以和公司的主项发展业务移动局、寻呼台 、无线寻呼方案和项目相互促进外 ,也因为当时“飞华、China.com等许多公司有意向做及时通讯项目,市场显得很有发展前景 。”
做不了还不能撤呀?这是当时马化腾打好的如意算盘。
五、柳暗花明
可是事情并没这么好做,回忆起当初 ,马化腾说有很多东西值得回味。很多人认为腾讯的诞生和发展是中国互联网的一个传奇 。但马化腾知道,“传奇”光环的背后,是许多不为人知的艰难而困惑的日子。创业之初 ,为了能让腾讯存活下来,马化腾率领自己的团队做网页 、做系统集成、做程序设计……“什么业务都敢接”。但由于不懂市场和市场运作,腾讯的产品拿出去向运营商推销,却经常被拒之门外 ,“甚至连见我们都不见。 ”
公元2000年,那可是OICQ的冬天,是腾讯的冬天 ,第一次网络泡沐席卷了整个中国互连网,腾讯也不能幸免,要出手让贤了 。
腾讯的高层某人找过中华网 ,新浪。100万这个现在让人觉得杯水车薪的数字,在哪个时候,腾讯觉得是天文数字了 ,可以放弃这个明天不太明朗的中国版的ICQ了,可是,中华网 ,新浪的高管层都非常客气的对腾讯去找他们的代表说:麻烦你从门外把门关上,好吗?
当时,新浪,中华他们觉得太贵了 ,不就是一个对话嵌嘛,而且还严重存在侵犯以色列人ICQ权益的小东西,要100万 ,不买!大不了我们自己搞一个,后来的新浪的UC就是实证。
在做个漂漂亮亮的新娘美梦破灭后,QQ明白 ,什么都要靠自己了,马化腾几乎是倾其所有,这个时候 ,QQ不知道自己的赢利点到底在哪里?注册资源是很多,有什么用呢?难道QQ只能向申请QQ号码的用户收取可怜的一点注册费吗?(有一段时间QQ上,申请号码要收费 ,就是QQ最艰难的见证)
重要的是这个时候,已经有风投公司这位百乐相中了腾讯这匹千里马了,风投公司砸钱帮助腾讯在香港上市了,QQ当时是没有现金资本的 ,如果一定要讲资本的话,那就是许多许多与你我这样的数量高达3.4亿的QQ用户 。从哪个时刻开始,腾讯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那是马化腾做梦都在想的时代 ,资本时代,以后的QQ不会再没有钱,不会再寒酸 ,不会----
现在说起来,马化腾还庆幸当初没有贸然行事。现在他经常这样告诫同行:“要在互联网上掘金就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许多很有才华的网络人才往往没有注意这一点而失去了长远机会 。”因为不到两年,OICQ注册用户数量超过3000万。
马化腾是个崇尚共享、自由精神的人 ,与其他创业者不同的是他绝不会单纯强调“我”的价值,他从心底里知道团队的意义。腾讯的几个创始人都曾在深圳电信 、网络界有多年的从业经验,几乎是深圳第一批搞互联网的人 ,这无疑可以在技术和业务层面为腾讯提供很多帮助 。
六、塑造“Q文化 ”
短短4年,马化腾的QQ世界里有令人咋舌的1亿用户,对于全世界的任何一个网络服务商来说,都有些不可思议 ,可腾讯做到了;无疑,QQ已经成为一个王国。不过在马化腾眼里,用户过亿和日均39万的增长量已经不再具有多少吸引力。他更注重的是用品牌塑造文化 。
马化腾是应该觉得骄傲的 ,因为人们在看待QQ的时候,更多的是当做文化事物来看待的。曾经有一段转载率很高的论述,即使在今天来看也是非常贴切的:“这两年互联网热 ,中国的网站们上亿上亿地扔钱下去,的确打造出不少知名的字符串来,比如Sina、Sohu 、Netease。但只可以说是知名字符串而不是品牌 ,原因也很简单,这些东西后面没有他们对应的品牌文化,你能告诉我Sina、Sohu、Netease对应的文化是什么 ,有什么区别吗?仔细算算,真正能够够得上品牌两个字的恐怕也只有腾讯的QQ和他那只胖乎乎的企鹅标志——因为我至少知道QQ后面对应的文化是网恋、网友 、网上沟通这些东西。”
马化腾虽然是腾讯名副其实的老板,但他跑业务的时候,名片却只是简单地印上工程师的称谓 ,他希望客户从他身上看到腾讯有强大的后盾,而不是老板头衔 。“像我们这样的小公司仅在深圳就有上百家之多,我们希望腾讯的经历为年轻人提供启发——腾讯的故事其实就是他们的故事。”
七、未来之路
在马化腾看来 ,腾讯的核心发展策略就是紧密围绕用户价值: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发展安全健康活跃的平台,“是腾讯获得持续、健康发展的金科玉律。 ”他认为 ,广大互联网用户是腾讯价值的基础,“脱离了用户价值,腾讯的所有一切都将不复存在 。”只有不断增加用户社区价值 ,注重平台健康发展,增加活跃 、忠诚用户,腾讯才可以有长远的发展。“因此在工作中 ,腾讯一直要求每个员工都以创造用户价值为己任,不断在营运、服务和创新上丰富和提高用户的体验和满意度。”
谈到腾讯的未来,马化腾有些风趣地表示,“今后将重点向跨国互联网巨头学习他们的持续发展和扩张能力 。 ”“腾讯过去成长的经验告诉我们 ,竞争是发展的动力,我们利用高素质的竞争对手促进我们更快地成长,虚心学习竞争对手的优点 ,坚持自主创新……在竞争中和竞争对手一起为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第四届国际潮青联谊年会上,马化腾说:在我们现在更加的清醒,在未来的战略整合方面会做创新。从底到上是低端到高端的发展 ,也就是下游到上游的发展 。同时我们要在有序进行的同时要看用户是否有需求。在不同的环境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在家里,可能对娱乐和商务的需求不一样 ,不要说我是商业人员就怎么样。所以要考虑新经济商业模式的话,要考虑用户需要什么样的环境?腾讯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的通讯在全球排名第二 。在亚洲是第一位的。同时我们的门户网站在经过两年半的时间之后 ,一举进入了中国的三大网,这一点在中国排在第一位,在全球排在第五位。腾讯提供了在全球上最大的游戏平台,就是QQ游戏 ,在全国超过了300万人的在线量,此外,腾讯还提供了最大的博客平台。同时腾讯还有巨大的投资量 ,在3G方面的量是最大的 。在线生活就是人们起床到睡觉的时间内都有服务,现在网络的成本非常的昂贵,我想只要我们创新 ,我们会有很多的机会。
呈现深圳IBM GDC 怎么样?的核心内容解析,若这些分析对您的工作或学习有所助益,建议您将本站加入书签以便后续查阅。本文来自作者[shikan]投稿,不代表圣泉吧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qpump.com.cn/sq/251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圣泉吧的签约作者“shikan”
本文概览:关于深圳IBM GDC 怎么样?的讨论正在各大平台持续发酵,我们精心筛选了最新资讯,希望能为您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关于IBM ]这几年IBM一直在全球进行战略布局调整,南美...
文章不错《深圳IBM GDC 怎么样?》内容很有帮助